您的位置 首页 百科

铁塔文韵 | 莫失少年心,莫忘童言意—— 读宁鸿彬、肖培东《皇帝的新装》教学实录有感

莫失少年心,莫忘童言意
——读宁鸿彬、肖培东《皇帝的新装》教学实录有感
《皇帝的新装》是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的代表作之一。童话作为一种独特的文体,以其丰富的想象和夸张、生动的语言、离奇的情节深得各类读者青睐,且能寓意深刻,是非常珍贵的语文教学材料。本文以不同版本教材为基础,将宁鸿彬、肖培东老师的教学实录进行对比分析,从中学习童话的教学经验,并寻找不足,以获得对同类体裁教学的启发以及对整体语文教学的启示。

教材编排
从人教版到统编版教材,《皇帝的新装》一直被放在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作为童话类文章的代表篇目,一直延续至今。人教版教材单元目标是:“要激活自己的想象力,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深入理解课文。”统编版教材的单元主题是“借着想象的翅膀,我们可以超越自身局限,体验更广大的世界。”两个版本都强调了童话的特征“想象”,并由“联系自身生活体验”到“超越自身局限”,由“深入理解课文”到“体验更广大的世界”,这些变化意味着学生学习语文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文本身,还需要从更深更广的层次上感知与理解语文,真正体会到语文学习的深层价值。
皇帝的新装
安徒生

宁鸿彬、肖培东
《皇帝的新装》教学实录对比
(一)教学目标:严谨与生动
教师
教学目标
宁鸿彬
1.重点字词读音及解释,掌握文中重点词语。
2.用一个字概括《皇帝的新装》故事情节,理清人物和故事的关联。
3.学会使用比较法、排除法、检验法分析文章。
4.学会“析因阅读法”,理解故事的寓意。
肖培东
1.认识童话,总结、概括童话定义以及特征。
2.品读重点语句,了解童话的夸张之处。
3.通过朗读,理解人物形象,了解这篇童话的寓意。
(二)教学切入:直截了当——开门见山
两位老师采用的都是直接导入的方式。
宁鸿彬老师利用课本的“阅读提示”,以课文的作者安徒生为切入点,指导学生讨论作者的有关知识,属于传统的导入方法。虽然简单明了却过于平淡,难以快速引起学生的注意,不利于学生更好地融入课堂,并且忽略了童话这一文体的独特性和重要性。
肖培东老师以文体为切入点,开门见山,引导学生共同探讨童话这一文体的特点:“夸张与想象”,并充分阅读文本,带领学生理解并体会这一特点。与宁鸿彬老师的导入方式相比,两者都属于传统的教学导入,虽然重视了文体,但方式不够新颖,不利于提起学生学习文本的兴趣,且童话文体本身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如果采取生动多样的导入方式,会更有助于学生快速融入课堂。
(三)教学方法:科学严谨——纯粹自由
在讲授《皇帝的新装》时,两位老师的教学方法是同中有异,同而不同,各具特色。
相同之处:一是两位老师都非常重视课文的阅读。“注重阅读”不但是课标的要求更是教学的需要。两位老师的教学始终围绕着阅读进行,细致深入地阅读是学生真正理解文本的关键。二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又不失教师的主导地位,引导学生逐步分析、理解课文主题并解决一系列问题。学生在活泼和谐的氛围中畅所欲言,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不同之处在于:宁鸿彬老师采用一定的教学方法,如排除法、检验法、比较法、析因阅读法。注重语文学习中技巧的学习和掌握,具备严谨性和科学性,适用于各类文本的学习与理解。肖培东老师则围绕童话的特点,带领学生品读重点语句,自由探讨童话的“夸张”体现在哪里以及如何体现和如何去理解。
(四)教学过程:整散结合——重点突出
宁鸿彬老师的课堂分为整体感知(粗读)和局部详解(精读)两部分。粗读部分以阅读为切入点,以讨论发言为主,让学生以“给童话起副标题”的形式理解人物形象;再以一字概括故事情节,此期间进行筛选方法(排除法、检验法、比较法)的传授,最终确定故事情节是围绕一个“骗”字来展开;精读部分以老师提出“众人为何受骗”为开端,结合课文具体语句层层点拨,得出结论,再设问题追因小孩为什么没有被骗,运用“析因阅读法”,刨根问底,从现象到本质深刻理解课文,最终得出“自私自利是罪恶的根源,只有无私才能无畏”的结论。宁老师十分善于把握课堂的节奏,并恰到好处的贴合了初一学生的学习思考习惯,使得技巧的传授既不枯燥,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师生配合默契,课堂轻松愉快。而且充分实现了教学目标,不但让学生理清了人物和故事的关联,而且层层递进,最终揭示出故事的寓意,合情合理,生动巧妙。
肖培东老师以提问文本的文体作为导入,与学生积极互动,并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去探讨童话的特征,从而紧扣童话的文体特征,以童话方式阅读童话,侧重于体会童话“夸张”的特点。通过重读关键词,特别关注“最具有夸张力的细节”,引导学生深刻体会童话的语言特点,了解童话的夸张之处。接着追因这场闹剧为何会发生,再自然过渡到情节和人物。这里肖老师实现了对童话主题的多元解读,不再局限于单一的寓意,引导学生引起对人性的重视,让学生明白童话所表达的往往是成人世界的善恶美丑和世俗世界的传统;最后让学生重新设计故事结尾,进行想象训练,逐步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理解文本寓意,明白童话的育人功能,使学生深刻认识到所有大人曾经也是孩子,而孩子们有一天也会成为大人,新颖奇特,主题深刻。肖老师的教学充分也体现了本单元的主题:借着想象的翅膀,超越自身局限,体验更广大的世界。不但打破了固有思维,不再进行单一的寓意总结,而且进行了创新教学,在结尾进行想象设计,对童话主题进行升华。
(五)语言风格:循序渐进——合情合理
《皇帝的新装》作为童话,其语言通俗生动,新奇有趣,需要以童话的方式阅读童话。两位老师都能够带领学生较好的融入童话本身,无论是设置问题还是发言回答,都贴合实际,又不乏联想、想象,符合中学生的阅读习惯。且这一文本设置在七年级上册,让学生重点体会想象的特征,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课堂充满乐趣。宁老师善于把握课堂节奏,带领学生逐步理解和接近故事的中心寓意,以阅读和思考贯穿教学,教师讲授与学生回答都有理有据。肖老师的课堂侧重于学生对“夸张”这一特征的理解,且引导学生对主题进行多元解读,在有所突破的基础上又合乎情理。

气球在天上飞
(一)导入稍显平淡
两位老师都采用了传统的导入方式,都是在上课开始向学生直接提问有关的知识内容,这虽然直截了当,但忽略了这一方式能否带领学生更好进入课堂。初一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老师的激发,在教学中采取多媒体导入的方式,如以音乐、视频导入更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过需要把握好导入的度,不能喧宾夺主,本末倒置。
(二)教学形式单一
两位老师上课全程采用老师问学生答的方式,学生之间互动性较弱,这就体现了教师的教学形式过于单一,课堂气氛不够活泼。学生的学习不仅需要老师的引导,更需要同学之间的互动启发。并且对于童话类的文本,应充分体现它的独特性和趣味性,比如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和角色扮演,会更能带给学生直接有趣的体验。
(三)适时创新,实现突破
宁鸿彬老师虽立足文本,但囿于传统的教学思维,只是得出了文章的中心主题,没有进行多元解读和进一步拓展,且课堂结尾稍显仓促。而肖培东老师引导学生要从现象看到本质,启发学生进行主题的多元解读。创新结尾的设计打破传统思维,启发学生对人性和成人世界进行思考,与课文内容相反的结尾设计更能让学生回味反思。语文应当常教常新,对同一文本的传授有所创新,语文教学才能进一步发展。

结语
作为语文老师,应对课堂有足够的把握,将讲授内容层层推进,对学生循循善诱,同时要对各类文体保持敏感,及时采用多样的方式进行教学。不但要对语文知识做到胸有成竹,对学生的思维习惯、发展规律也要了然于心。不仅要紧扣文体,依体而教,更要注重创新,有所突破。
参考文献
[1]宁鸿彬.皇帝的新装教学实录(上下)[J].中学语文教学,1997,06.
[2]肖培东,郑桂华.《皇帝的新装》课堂教学实录与点评[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7,10.
[3]肖培东.紧扣文体教活童话——我教《皇帝的新装》[J].语文建设,2018,05.
[4]梁飞.宁鸿彬、窦佳梅、肖培东三位语文老师特级教师《皇帝的新装》课例比较研究[D],山东:聊城大学,2018,03.

作者 | 孟彬华
编辑 | 郭茜 赵鹏爽
审核 | 杨雨晴 杨闪闪 黄子寒
欢迎关注
【更多精彩内容~】
bilibili:铁塔语文学刊
抖音:铁塔语文学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