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百科

有关“二十四史”的9个常识问题

“二十四史”是记叙中国自黄帝至明朝末年四千余年历史的“正史”,其内容涵盖之广,时间跨度之长,是举世罕见的,被公认为是中华历史文化的百科全书。作为一个中国人不可不知、不可不读“二十四史”。现将有关“二十四史”的一些基本常识问答如下。
1:为什么说“二十四史”是“正史”?
答:现在人们说到读史,常常讲“正史”与“野史”。所谓“正史”,是指历史上由各个朝代官方编撰的史书,它的内容大多采用官方记载或认可的资料。“正史”一词最早见于《隋书·经籍志》,它说:司马迁的《史记》和班固的《汉书》,属于正史。
把“二十四史”正式称为“正史”,始于清朝乾隆年间。乾隆57年(1792年)编撰《四库全书总目》,把纪传体史书记述的内容确定为正统历史,乾隆在诏书中确定从《史记》至《明史》的二十四部史书为“正史”。自此以后,“正史”一称就是专指“二十四史”。
2、为什么还有二十五史的提法?
答:所谓二十五史,是指在“二十四史”的基础上再加上《清史稿》。《清史稿》是中华民国初年由北洋政府组织编修的清朝历史,所记之事,上起公元1616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建国称汗,下至1912年清朝灭亡,共296年的历史。1927年初稿形成,主编赵尔巽担心时局多变,决定以《清史稿》之名刊印出版,表示这是未定稿。赵尔巽指出,本书的出版是“急救之章,并非视为成书”。虽然尚不能把它作为清朝的正史,但由于目前尚无其他的按照正史体例编写的清朝史书,加上《清史稿》史料丰富,许多人就把它作为清朝的正史看待。另外,清末民初著名学者柯劭忞以《元史》为底本,重加编撰,用三十年时间完成了《新元史》。次年,北洋政府总统徐世昌下令把《新元史》列入正史,1922年刊行于世。但许多人不赞成《新元史》列入正史,而把《清史稿》列入二十五史。还有人提出,将两书都列入正史,形成“二十六史”,但未为多数人接受。
3、“二十四史”包括哪些史书?作者是谁?
答:按照各个史书所记朝代的先后排列,分别是:
(1)《史记》,130卷,西汉 司马迁著;
(2)《汉书》,100卷 ,东汉 班固著;
(3)《后汉书》,120卷,南朝宋 范晔著;
(4)《三国志》,65卷,西晋 陈寿著;
(5)《晋书》,130卷,唐朝 房玄龄等著
(6)《宋书》,100卷,南朝梁 沈约著;
(7)《南齐书》,59卷,南朝梁 萧子显著;
(8)《梁书》,56卷,唐朝 姚思廉著;
(9)《陈书》,36卷,唐朝 姚思廉著;
(10)《魏书》,114卷,北齐 魏收著;
(11)《北齐书》,50卷,唐朝 李百药著;
(12)《周书》,50卷,唐朝 令狐德棻等著;
(13)《隋书》,85卷,唐朝 魏征等著;
(14)《南史》,80卷,唐朝李延寿著;
(15)《北史》,100卷,唐朝 李延寿著;
(16)《旧唐书》,200卷,后晋 刘昫等著;
(17)《新唐书》,225卷,北宋 欧阳修、宋祁著;
(18)《旧五代史》,150卷,北宋 薛居正等著;
(19)《新五代史》 ,74卷,北宋 欧阳修著;
(20)《宋史》,496卷,元朝 脱脱等著;
(21)《辽史》,116卷,元朝 脱脱等著;
(22)《金史》,135卷,元朝 脱脱等著;
(23)《元史》,210卷,明朝 宋濂著;
(24)《明史》,332卷,清朝 张廷玉等著
4、“二十四史”的内容范围是什么?
答:“二十四史”共计3217卷,4700余万字(以中华书局点校本统计)。它的内容,上起传说中的黄帝(约公元前2500年),下止明朝灭亡即崇祯17年(1644年),前后4144年,其内容涵盖了我国古代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天文、地理等方面。
5、“二十四史”撰写的体例是什么?
答:中国史书可以分为“通史”和“断代史”两种。作为“二十四史”之首的《史记》,属于通史;其他二十三部史书都是断代史。“二十四史”的体例都是纪传体。这种体例,都是以人物为纲,时间为纬,来反映历史事件。这种体例是由司马迁的《史记》开创的。《史记》全书130篇,分为:(1)本纪,记述历代帝王的事迹;(2)世家,记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的事迹;(3)列传,记述重要人物的事迹;(4)表,即大事年表;(5)书,记述各种典章制度和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等。自班固撰写的《汉书》之后,历代正史基本上都是以断代史为体例,以纪、传、表、志为主要形式进行编撰的。
6、”二十四史”的发展过程是什么?
答:三国时期,有“三史”之称。“三史”是指《史记》、《汉书》和东汉刘珍等写的《东观汉记》。《后汉书》出现以后,取代了《东观汉记》,列为“三史”之一。晋代以后,人们在“三史”基础上增加了《三国志》,称之为“前四史”。
历史上还有“十史”之称,它是指《三国志》《晋书》《宋书》《齐书》《梁书》《陈书》以及《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后来又出现了“十三代史”,就是在“十史”中增加了《史记》、《汉书》、《后汉书》。到了宋代,在“十三史”的基础上,加入《南史》、《北史》、《新唐书》、《新五代史》,形成了“十七史”。明代又增加《宋史》《辽史》《金史》《元史》合称“二十一史”。
清朝乾隆初年,刊行《明史》,加上先前各史,总名“二十二史”。后来又增加了《旧唐书》和从《永乐大典》中辑录出来的《旧五代史》,经乾隆皇帝钦定,合称“钦定二十四史”。
7、为什么“二十四史”中有两部唐史、两部五代史?
答:“二十四史”总体上是一个朝代一部史书,只有唐朝和五代例外(五代十国并不是一个朝代)。也就是说,“二十四史”中有两部唐史,两部五代史。
《旧唐书》编撰于五代十国的后晋时期,后晋仅仅经历两个皇帝,前后只有12年。由于战乱频繁,《旧唐书》的编撰工作较为仓促。它的史料来源主要是《唐实录》和唐朝国史。其体例、剪裁、文采都不够完善。由于唐朝中后期陷入长期的藩镇割据、宦官乱政和农民起义,导致许多资料丢失,《旧唐书》写作时参考了许多社会见闻和小说,许多地方很不准确,文辞也比较粗糙。
为了纠正《旧唐书》的缺点,宋仁宗于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下诏重新修订唐史。《新唐书》是由宋祁、欧阳修、曾公亮、吕夏卿等人历经17年时间,于宋仁宗嘉祐五年(公元1060年)合撰完成。由于参加编纂的均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主编欧阳修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加之北宋承平已久,文治兴盛,史料来源更加广泛可靠。这使《新唐书》比《旧唐书》具有很多优点。《新唐书》和《旧唐书》各有长短,把二者结合起来才能保证唐朝历史的完整。于是《新唐书》和《旧唐书》就被共同列入“二十四史”。
五代是唐朝灭亡后一个不长的分裂时期,前后只有53年。《旧五代史》,原名《梁唐晋汉周书》,后称《五代史》,《旧五代史》从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年)开始编写,第二年即告完成。由宰相薛居正奉命监修。全书共150卷,记载了五代时期后梁至后周50多年的历史。由于当时距离五代很近,能够接触到原始的史料,记载非常详细,但失之于累赘。
《新五代史》是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个人编修的。他对《旧五代史》进行了大规模地削减,删除了一些重复的内容,增加了《旧五代史》未能见到的一些史料,使内容更加翔实,文笔也更加精彩。
8、为什么《春秋》《左传》和《资治通鉴》等重要史学著作未列入正史?
答:孔子编撰的《春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本编年体史书,按照年份的顺序记录了自公元前722年至前453年的历史。鲁国的史官左丘明对《春秋》进行了丰富和注解,著成《左氏春秋》,也叫《左传》。这两部史学著作极其重要,之所以没有列入“二十四史”,主要是因为“二十四史”都是用纪传体编写的,《春秋》和《左传》都是编年体历史著作。
北宋司马光著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它记录了上起春秋战国,下至宋朝建立之前,总共1362年历史,全面总结了历朝兴衰交替的经验教训,揭示了历史发展变化的规律。它之所以没有列入“二十四史”,也是因为它与“二十四史”的体例不同,是编年体史书。
9、目前比较权威的刊行本和翻译白话本是什么?
中华书局点校本“二十四史”,是聘请全国著名专家学者历时20年时间整理而成,是最具学术权威、最通行的版本。1958年9月,毛泽东指示吴晗、范文澜组织标点“前四史”。随后,由中华书局牵头组织,顾颉刚等著名历史学家参加,制订了《“二十四史”整理计划》。“前四史”整理完毕后,全国重点高校的一大批历史学者参与了后二十史的整理工作,到1977年11月,全部“二十四史”和《清史稿》的整理出版工作全部完成。学术界公认这是最好的刊行本。考虑到读者的阅读习惯,2000年推出简体横排本“二十四史”,全63册。
“二十四史”白话本,最权威的是《二十四史全译》。这是1991年国家立项,由200多名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专家,200多名资深古籍编辑、校对人员,经13年奋斗完成的。全书文白对照,译文准确、校勘精到。
学习“二十四史”不仅可以了解丰富的中国历史,提升史学和文学造诣,还可以作为自己修身齐家、为人处世的镜鉴。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抽出时间阅读一些“二十四史”,对于提高自己的视野、深度和底蕴,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如何有效地阅读“二十四史”,我们将在今后进行一些专门的研究交流。
夕窗心语关注请长按二维码,点击“识别图中二维码”可自行转发至朋友圈或群聊进行分享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