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百科

曾文仲/老李家纪事

点击上面“蓝字”关注我们
老李家纪事
作者:曾文仲
早晨,置身山半腰老李家屋前坪地,举目四望,很有高台凭栏之感,山峦青翠,叠嶂苍莽,逶迤清晰。居高临下,屋墈下的水库如山涧嵌玉,怀抱在树木葱茏的群山里,碧绿清澈,倒影阑珊。山风吹过,水纹皱柔,倏即又身姿舒展,荡起玉影婆娑。对面山腰公路玉带藏匿,在满山的枝繁叶荗里虚幻飘渺、若隐若现。云淡风轻中,水库的早晨深邃而禅静。好一个山水宝地。许是初秋,轻抚于脸的风带着些许凉意。受此渲染,屏声敛息,恍惚尘世无染中,直到晨曦敞亮,朝霞微露,树的绿色和山的巍峨交织的世界雀跃起生命炽热的气息,老李家后右角升起炊烟袅袅,思绪才醒过神儿地回到人间烟火。想起昨天午后到达的情形。百多公里的驾车旅程,我们来到这个绵绵群山中名为黄金洞水库的地方露营,地点恰好在老李家屋前墈下、一块水库水位下降后露出的平地。老李开着他那条机动小木船横过水库来接我们。六十年龄左右的老李,略显清瘦,个头中等,初见时,没一点山里人见外来生人的拘谨,反而是一脸风平浪静的自来熟,想必老李对我们此类露营客是习以为常。就这样认识了老李。搭好露营帐蓬,黄昏临近,晚饭未熟,我们散坐地坪,在初暮的光与色里听老李聊天。老李家是祖祖辈辈的本地人,像了解自己一样熟悉脚下土地的前世今生,介绍起来如数家珍。山涧溪流、沟壑峭壁、飞禽走兽、自然风景、风俗奇闻等,引人入胜。老李讲先前这里也不是现在模样,没有水库,只有山和涧水溪流及其结集成的河流,也没有公路,只有山路崎岖,树木荆棘,地少山多。人如撒落在地的稀疏雨滴,散居在水边山墈,与外界几近隔绝,世代在刨山刨水中找生活,贫穷困苦。这里是红色的土地,革命时期,秋收起义、三月扑城、平江起义的革命者在这里养伤并躲避反动派的迫害,闭塞之地成为传播革命、宣传发动劳苦大众参加革命的根据地。唯有牺牲多壮志,不少家庭都为革命贡献了自己的亲人。山中矗立的先烈墓碑上刻录着的一个个鲜活名字,记载了他们可歌可泣的功勋。历史的记忆与现实的现在在这里实现了完整的联接,诠释着生活饮水思源的故事因缘。面对我们为什么现在水库大山中仅见他一家的疑问?老李片刻静默,缓缓道来。新中国的建立,山里人迎来了新社会,但自然条件的禁锢,虽说国家在政策物质上倾斜照顾,山区的生活仍然艰难。上世纪九零年代,党和政府惦记山区的落后,开发山区丰沛水资源促发展,建设近一亿水量的水库发电,山里有了狭窄通外的土胚路,与外界联通的缝隙得到拓宽,但杯水的努力始终解决不了先天的缺陷。山外的多彩世界,羡慕着山里人的眼睛。国家殚精竭虑,山民日夜企盼。到本世纪初,国家发展的强劲活力催化着城镇化的日新月异,雨露阳光照遍山区。水库华丽变身山外城镇60万居民饮用水供应基地,水源的环境保护和与水库关联的120平方公里范围被确立为国家湿地公园,被自然条件禁锢苦了的山民统一迁出安置到几十公里外的镇子上,没有了大山的羁绊,山民变居民,老李一家当然也在其中。但不知是故土难离?还是有着什么“妙算神机”?成了居民的老李还是留在这里,原因是现在这栋房子并不是老李家老屋,是当时建设水库留下的用房。老李主动争取看护房子的“差事”,挣点经济贴补家用。与山外来的水库人员几年的近距离耳濡目染,山外世界发展变化的形势信息,被有心的老李认真聆听,深受启发的老李,心思开窍,被撩拨出自己的“小九九”。安置好迁居镇上的妻儿,老李没迷恋镇上的繁华,仍然回到山里继续着自己的“差事”,过着孤寂的两地生活。地理距离的“孤寂”是路程,思想距离的可怕是惰性。思想有了能动性,距离优劣何忧?新柏油公路通联着山里山外,时间的善待总是助力有心者。几年的信念坚守,山外来客由零星单个的到来,到几个、到组团,老李为他们提供餐饮服务。后来,露营背包客、周末山水有氧活动、自然味道新饮食等的兴起,湿地公园的金字招牌,绿水青山的美景名声,如流进千家万户的水库之水,引来如鲫游人,“活络”着老李的脑子。老李家屋成了“休闲接待基地”,水库保护线外,老李迎“风”经营起“休闲经济”,丰富产品和服务线,养鸡、住宿、饮食、土鸡蛋、河鱼、山里蔬菜等服务和产品,在老李手里“百花齐放”。满足游客需求,收获经济效益。过去的爬山涉水把山里产品送到山外换生活,成了现在看护着山水迎着山外人进到山里来游玩。山川异域,城乡一天。“休闲经济”被老李驾轻就熟,旺季住在镇上的老伴,甚至儿子儿媳进山帮忙,淡季老李一人从容打理,伺候鸡,伺候菜园,驶着小木机动船在水库支流布网兜鱼火焙成特产,闲时到镇上与家人团聚。一家人都忙了,老李在山里忙自己的,儿子媳妇在镇上做自己喜欢的,妻子在山里镇上间惬意、滋润自在地来回辛苦着自己。时间久了,老李手机、微信上的客人多了,“与时俱进”的老李,又玩起“粉丝”资源,与游客建起微信、电话渠道,产品从山里到镇上,再由儿子儿媳联线,青山同明月,物流联城乡,演绎起“简易版”“带货网红”。不知不觉,竟让我们近距离感受了“网红”的气质,过了一把追“星”瘾。“吃面啦”,不知谁的一声招呼,回想转回了现实。进入厨房,映入眼眸是搁着两口大铁锅、烟窗通房顶的农家柴火大灶,一个圆脸富态妇人在忙碌,那是老李进山来帮忙的妻子。灶沿和灶旁方桌上摆放着十几个瓷瓦碗,这熟悉的瓦碗一下把记忆拉回到了儿时,再看那红色的剁辣椒,酱紫色的酸菜,叠成堆的煎鸡蛋,儿时家里只招待客人、不知要馋上多少个日日夜夜、甚至只有除夕才能吃上一碗的面,居然如此场景“大气”地在眼前摆了十几碗,惊诧了记忆,平常着现在。如今的面,含着讲究,显摆丰盛,汤汁当魂,佐料是魄,面粉、米粉为本。干、湿、粗、细;猪油面、植物油面、肉汤面、骨汤面等分类;吃法热汤、干汤、凉拌;味道暴辣、柔辣、酸辣、三鲜、凉拌等;配料码子,荤素搭配,五颜六色,被生活的发展“进化”成了“满汉全席”。一碗面,硬生生地被琢磨成近乎一件“艺术品”,虽丰富了色香味,却在日月的习以为常里,少却了刻骨铭心。但老李家的面却在“返朴归真”中守着本色,载着乡愁,留着岁月,连着记忆。时移事改,变迁改变着事物的性质和形态,底蕴含蓄,形式蹁跹,内在升华。水库的山依然平静深沉,只是身上的植被更密绿色更深;山涧溪水仍然恣意山中撒欢,但却知道了水库的规矩;原住的山民去到山外追寻自己的生活,老李却在故土因地制宜践实着自己的梦。一如这个世界,有些东西改变了,有些东西却从未改变。一年后,我在百多公里外的县城想起老李家和那碗面,虽说时间过去了四百多天,但意识的钩沉和嘴与唇不自主的唾液下咽,“余音袅绕”的思绪和舌尖的味道,仍是那样回味清晰。
作者简介
曾文仲,湖南平江人。作品散见于《长沙晚报》《企业家日报》《中山日报》《读者报》《岳阳日报》等报刊媒体,并被《瑞文》语文教育 《新阳光》作文教育阅读推荐。
图片:作者
征稿说明 《潇湘原创之家》

卢宗仁专辑 万辉华专辑 蒋正亚专辑
彭定华专辑 吴标华专辑 易石秋专辑
陈有红专辑 谭伟辉专辑 黄志中专辑
谭湘岳专辑 沈保玲专辑 史建国专辑
朱素青专辑 杨英专辑 柳平国专辑
许光辉专辑 杨辉专辑 弘毅学子专辑
方绪南专辑 龚春林专辑 孙美堂专辑
万志勇专辑 甘桂柳专辑 官松源专辑
熊英专辑 刘正年专辑 罗夏龙专辑
秋暖跃马合辑 魏晓晖专辑 方良专辑
何志贤专辑 吴穷专辑
(专辑持续更新,欢迎作者入驻……)


您可能感兴趣